焊点可焊性直接决定了焊接连接的质量优劣,进而显著影响电子产品的可靠性。可焊性不足会引发多种焊接缺陷,典型的包括虚焊(干焊、假焊)、冷焊、开路、空洞(气泡)、微裂纹等。下面我们会逐一介绍这些缺陷及其对产品性能和寿命的影响。
虚焊与冷焊
虚焊是指焊接完成后连接界面未形成IMC层或IMC厚度极薄(<0.5 µm)的一种失效模式,也称“不润湿”。冷焊通常发生于细间距阵列器件和小型贴片元件的回流焊中,指焊料并未完全融化或润湿就凝固,形成外观上似乎接触但实际上结合不良的焊点。两者都会造成界面接触不良,表现为焊点在引脚与焊盘交界处存在肉眼难见的分离面或裂隙。研究指出,虚焊和冷焊导致的焊点失效都具有界面型失效特征,即电气接触不稳定、导通时好时坏,机械强度几乎为零。电路上可能表现为设备时通时断、信号噪声增大,严重时功能直接失效。更隐蔽的是,这类缺陷往往在出厂测试时未必100%暴露,但产品送入客户使用环境后,受热胀冷缩或震动应力影响,界面处极易进一步开裂,导致早期失效。在高密度无铅焊接中,虚焊和冷焊一直是最突出的问题之一。例如手机主板上的BGA若有一两个焊球虚焊,可能在经历几次冷热循环后突然断路,使手机出现重启或某功能失灵等故障。对可靠性要求高的设备,这种间歇性故障尤为危险。虚焊/冷焊的发生通常可追溯到可焊性不佳:如焊盘氧化、引脚污染或助焊剂活性不足未能彻底清除界面氧化物等。因此,提高可焊性(包括改善表面洁净度和使用更活泼助焊剂)是防止虚焊冷焊的关键,对应地极大提升了焊点的可靠性。
开路
开路一般是指焊点在焊接后根本未形成电气连接。它可以看作是虚焊的极端情况——完全没有润湿,焊料与焊盘或引脚分离,造成电气中断。这通常肉眼可见(元件一端“立起来”也属于一种开路现象,如立碑缺陷),也可能发生在BGA等不可见焊点下方(焊球未熔湿PCB焊盘)。开路直接导致电路功能缺失,例如某电源电路的焊点开路会使模块不工作。开路与可焊性密切相关:任何导致润湿失败的因素(严重氧化、焊料不足、对位偏移等)都可造成开路缺陷。严格的可焊性规范能减少开路发生,如规定焊盘镀层必须在保质期内使用、元件引脚需要符合IPC可焊性测试标准等。因此在现代工艺中,开路缺陷率已成为评判可焊性是否充分的重要指标之一。生产中通过加强来料可焊性测试、优化焊接参数,使开路发生率大为降低,从而保障电路的完整连通可靠。
焊点空洞与气泡
空洞是指焊点凝固后内部残留的气泡或空腔。主要成因是焊料熔融时助焊剂等挥发物未及时逸出而滞留于焊料中。过大的空洞会减少有效焊接面积、削弱焊点的机械强度和导热性能。一系列研究和工业经验显示,空洞率与焊点疲劳寿命呈负相关:大量或大的空洞将显著降低焊点抗热循环和抗机械应力的能力。多个相邻空洞甚至可能连接形成裂纹,直接导致焊点开裂失效。此外,大空洞还可能推挤焊料,造成临近焊点发生短路桥接。对于功率器件或发热器件,空洞更是不利——它阻碍了热量从器件经焊点传导至PCB散热的路径,可能导致器件局部过热而加速老化。可焊性与空洞的关系在于:良好的可焊性有助于减少空洞形成。可焊性佳意味着润湿迅速充分,焊料能很好地铺展和裹附焊盘引脚,这有助于将挥发的气体排挤出焊点。
另外,可焊性好的板材和元件通常吸湿性低,不易在高温时释放出过多气体。因此,提高元件/PCB表面可焊性、减少吸潮污染,是降低空洞缺陷率的重要对策之一。现代真空回流焊技术更是专门为此设计,通过在焊料熔融时施加低压环境,强制排出气泡,从而实现接近无空洞的高质量焊点。在诸如航空电子、汽车电子的可靠性规范中,往往对BGA/QFN的空洞率有上限要求(如IPC-A-610对某些器件空洞面积占比<25%做为可接受等级),这实质上也是在要求焊点具备足够可焊性和适当工艺来避免空洞产生。
微裂纹
微裂纹指焊点材料内部或界面上产生的细小裂纹,通常源于热循环疲劳、机械应力或材料脆性问题。虽然微裂纹往往不是单纯由可焊性不良引起,但可焊性不足时形成的弱界面会显著加速裂纹的出现和扩展。例如,当焊点润湿不良、IMC形成不充分时,界面结合力较弱,在后续温度循环中焊点和焊盘因热膨胀不匹配而容易从界面开始开裂。这和前述虚焊问题类似:可焊性差使IMC键合不牢,一旦使用中遇到温变或振动,界面很快产生裂纹直至完全断裂。另一方面,某些情况下可焊性过好反而导致IMC层过厚(例如长时间高温回流会生成厚且脆的Cu_6Sn_5层),也会使焊点变脆,在应力作用下形成贯穿IMC的微裂纹。同样地,引脚或焊盘镀层不当(如过量Ni、Au析出脆性化合物)也会促成焊点内部形成微裂纹。但无论哪种,由裂纹导致的焊点强度下降和电阻增大,最终威胁产品可靠性。提高可焊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有害相的产生,例如控制回流时间和温度、防止过焊,使IMC厚度适中且均匀,从而提升焊点的韧性和抗裂性能。此外,良好的可焊性意味着焊点成型质量高、应力分布均匀,这也延缓了疲劳裂纹的萌生。许多高可靠应用中,会对焊点进行定期可靠性测试(如温度循环、振动试验)以观察有无裂纹出现。焊点可焊性越佳,在这些加速老化试验下存活无裂纹的周期越长,设备的预期寿命也就越高。
综上,可焊性是焊点可靠性的基础保障。可焊性良好的情况下,焊点能够形成连续均匀的冶金结合层(IMC),具备充足的机械强度和导电截面,因而在服役条件下表现出稳定的电气性能和耐久的机械可靠性。反之一旦可焊性不佳,焊点初始结合就存在缺陷和弱界面,等同于埋下早期失效的隐患。现代电子产品对可靠性的严苛要求实际上就是对每一个焊点质量的要求,而焊点质量又可归结为可焊性的保证程度。只有全面提升制造过程中的可焊性控制,才能避免上述各种缺陷,确保产品在客户使用阶段经受住时间和环境的考验。正如业内所言:“焊点是电子硬件的生命线”,而可焊性则决定了这条生命线的强健程度。
面对现代电子制造对高可焊性的要求,行业制定了完善的标准体系和检测方法来规范和保障焊接质量。从国际IPC标准到各领域专用规范,这些标准既提供了可焊性的评判依据,也推动了检测技术的进步。
国际及行业标准
IPC(国际电子工业联接协会)颁布了一系列电子组装通用标准,其中直接涉及可焊性的包括
IPC-J-STD-001《电子组件焊接通用要求》;
IPC-J-STD-002《元器件引线及端子可焊性测试》;
IPC-J-STD-003《印制板可焊性测试》等;
例如,IPC-J-STD-002E 对元件引脚、端子、焊片等的可焊性测试方法、缺陷定义和验收判据作了明确规定。它要求通过特定测试来评估焊接表面的可焊性能,如浸入锡炉试验和润湿平衡试验等,并给出了合格判定标准(如前文提到的润湿覆盖率需达95%以上)。IPC-J-STD-003 则专门针对PCB裸板的可焊性测试,规定了类似的试验方法和判据,以确保PCB焊盘在组装前具备良好的可焊接性。这些标准为供应商和制造商提供了统一的测评手段,使元件和PCB在出厂前就经过可焊性验证,从源头减少因可焊性问题导致的焊接缺陷。
另一方面,IPC-A-610《电子组件的可接受性》作为组装验收标准,定义了焊点外观和质量的分级标准。IPC-A-610将电子组件分为3个等级:其中等级3代表高性能或严苛环境电子产品,例如生命支持系统、航空航天设备等,要求持续可靠工作且环境恶劣。对于等级3产品,IPC-A-610规定焊点不允许存在任何可能影响功能的缺陷,外观和内部结构都必须接近完美。举例来说,等级3焊点不允许有肉眼可见的孔隙、裂纹,焊料必须完全润湿焊盘和引脚的可焊面积,并有适当的焊料过渡斜坡。相较之下,等级1(一般消费类)可接受一些不影响功能的轻微瑕疵。通过分级标准,IPC-A-610明确了不同行业应用对焊点可焊性的期望值。例如车载电路板通常按等级2或3执行,其中良好的外观和可焊性是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除IPC外,各行业还有专用可靠性标准涉及可焊性要求。汽车电子领域有AEC-Q系列标准(如AEC-Q200被动元件规范)要求供应商对器件引脚做可焊性试验和老化后再焊测试。军工领域采用MIL标准,如MIL-STD-202方法208H等,规定了器件引线的可焊性试验步骤。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发布的IEC 60068-2-58 环境试验标准,也详细规定了电子元件可焊性的试验(例如浸锡和耐热试验)方法。可以说,当今电子行业已形成从元件、PCB材料到组装工艺一整套严密的标准网络,把可焊性作为质量控制的关键项目。企业须遵循这些标准开展可焊性验证,才能确保产品符合国际通用的可靠性水平。
随着标准的发展,可焊性测试技术也不断改进,既包括实验室评估手段,也包括在线检测设备。实验室层面,常用的锡炉浸入试验和润湿平衡试验可定性定量评估可焊性。锡炉浸入法(Test A/B类)模拟实际波峰或手工焊,将元件引脚按规定温度(一般无铅255°C、有铅245°C)浸入熔融焊料若干秒,然后通过放大镜检查焊料覆盖情况和外观。以IPC标准为例,判定准则通常是引脚焊覆率须达到95%以上且焊料光滑连续无针孔。润湿平衡法(Wetting Balance)则更为精细:试验中将待测引脚/焊盘悬挂于天平臂,浸入熔融焊料时记录其所受润湿拉力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由曲线可提取润湿力大小、润湿时间等参数,用以量化地比较不同材料或表面处理的可焊性能。这种方法对分析助焊剂活性和镀层可焊寿命非常有用,现代不少标准(如JIS Z 3198日本标准)都采用润湿平衡法来评估可焊性。除了上述专项测试,一些综合可靠性试验也包含可焊性的检查,例如对元件进行加速老化(高温高湿存储)后再进行可焊性试验,以验证其镀层在苛刻环境下不失去可焊性。大型电子制造企业往往建立来料可焊性检查制度,对于批次元器件抽样做浸锡和润湿性测定,把好制造前的第一道关。
在实际SMT生产中,为确保每块电路板上的所有焊点都满足质量要求,现代工厂大量采用自动化检测设备。最普及的是自动光学检测(AOI)系统。AOI通过高分辨相机扫描板面图像,利用图像处理算法识别焊点外观缺陷,如少锡、多锡、桥接(short)、偏位、立碑等。最新一代AOI结合了机器学习/AI算法,能够适应不同器件和焊盘的外观变异,降低误报漏报率。现代AOI系统对典型焊接缺陷的检出准确率可达99%以上。AOI高速在线运行,大幅提高了品质监控效率,使任何可见焊点缺陷都能在早期被发现并返修。对于人工难以察觉的细微不良(如0201电容的一端轻微翘起、BGA边缘塌陷等),AOI也能精准检测,提高了批量产品的一致性。
然而,诸如BGA、QFN这类焊点隐藏在器件底部的元件,AOI无法检查其焊接质量。这就需要借助 X射线检测(X-Ray)技术。X-Ray利用高能射线穿透PCB和器件,成像出焊点的内部结构。它是发现BGA下部焊球缺陷(虚焊、少焊)、QFN焊盘空洞,以及通孔焊接填充不足等问题的唯一有效手段。据统计,先进的X-Ray检测覆盖的工艺缺陷类型高达97%,能够发现包括虚焊、桥连、立碑、少锡、气孔等在内的大多数焊接不良。例如,通过X光图像可以测量BGA每个焊球的直径和亮度,迅速判定是否有空洞超标或焊球熔接不良。又如对于Press-fit免焊连接器的检测,X-Ray能看出针脚与金属孔的接合程度。X射线检测设备已成为SMT生产线不可或缺的一环,特别是在高可靠性产品制造中,每板必检的X-Ray监控日益常见。值得一提的是,随着X-Ray CT技术的发展,甚至可以对焊点进行三维断层扫描,精确评估各层面的焊接情况。这一切都极大提升了对焊点内部缺陷的发现率,确保了隐藏焊点同样满足可焊性和可靠性标准。
对于更深入的质量分析和失效分析,金相切片分析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能谱(EDS)分析等手段也应用在焊接界面研究中。当需要了解焊点内部的微观结构(如IMC厚度、元素扩散)或调查失效焊点的裂纹形貌时,工程师会对焊点做截面研磨抛光,利用显微镜放大观察。切片分析可以直观地验证焊点润湿质量:如果截面上看到焊盘与焊料界面光滑结合且IMC层连续,则说明可焊性良好;若界面存在未融合的间隙或杂质,则印证可焊性问题。通过SEM/EDS,还能分析焊点中有害化合物(如过多的Au-Sn金脆相)含量,判断焊料与镀层的相容性。这类界面冶金分析为改进材料和工艺提供了科学依据。例如,发现黑垫问题通过EDS检测镍中磷含量过高导致IMC无法形成,则可追溯PCB厂改进镀镍工艺。总体而言,现代检测技术从宏观外观到微观元素各个层面全面护航焊接质量控制,使高可焊性要求真正落地可检。
未来趋势
现代电子制造中对可焊性提出更高要求具有必然性和深远意义。市场需求的小型化、高可靠驱动、技术工艺的革新,使得焊点质量成为电子产品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高可焊性焊点能够确保电子产品在各种严苛应用场景下稳定运行,其核心价值在于显著提升了产品的可靠性、安全性和寿命,这对于汽车、医疗、航空航天等零缺陷容忍的领域尤为重要。在制造实践中,追求高可焊性已经渗透到设计选材、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的各个环节:从选择优质可焊镀层的元器件和PCB开始,到优化焊接参数、引入真空回流焊等先进工艺,再到严格依据IPC等标准进行焊点检测与验证,形成了保证焊接可靠性的全流程体系。
展望未来,电子制造对焊接可焊性的要求只会有增无减。电子产品将继续朝着更小、更轻、更智能方向发展,新兴技术如5G通信、物联网、人工智能和新能源汽车等都需要更高集成度的电子系统,这意味着更加密集的封装和更加复杂的互连结构。为了适应这种发展趋势,焊接工艺将进一步朝着精密化、智能化方向演进。例如,先进封装中出现的微间距芯片互联(如Micro LED巨量转移、Chiplet芯粒互连)会使用到微米级的焊点或铜柱,这对焊料材料的润湿能力和工艺控制精度提出极高要求,可能需要开发新型超低熔点焊料或无助焊剂焊接工艺来满足。又如三维异构集成中,不同芯片堆叠封装,其内部互连可靠性要求极端苛刻,需要焊接界面完全无缺陷。可以预见,零空洞、零残留、完美润湿将成为高端电子封装焊点的目标。为此,真空回流焊等技术会进一步升级真空抽气能力和温度控制精度,以满足更严格的质量标准。
为满足这些更高标准的焊接可控性与可验证性,先进可焊性测试设备的作用日益凸显。其中,LBT可焊性测试仪应运而生,专为微型器件、高密度封装和精密互连结构的可焊性评估设计,全面支持润湿平衡法(Wetting Balance),能够精确测量焊接过程中的润湿力、润湿时间等关键参数。LBT系列设备具备高灵敏度、高重复性和多规格治具支持,适配0402、BGA、QFN等多种器件测试需求,是实现“零缺陷互连”的有力工具,尤其适用于汽车电子、航空航天、5G通信、功率半导体等对焊接可靠性要求极高的领域。在追求更高焊接质量标准的时代,LBT测试系统将成为工程师评估、优化、验证可焊性控制的核心利器。
综上,在现代电子制造中,提高可焊性要求既是被动适应市场和技术发展的结果,更是主动追求卓越质量与可靠性的体现。高可焊性意味着高可靠,这一原则已深入业界共识,并成为推动工艺创新和质量改进的重要动力。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随着电子技术的进步,焊接工艺将继续朝着更高质量标准迈进,从材料、设备到标准体系全面升级,为电子产品提供坚实可靠的互连保障。在高可焊性理念的指导下,电子制造业将能更从容地应对日益复杂的挑战,创造出性能更优异、寿命更长久的电子产品,满足人类社会对科技可靠性的无限追求。
上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