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汽车电子、工业控制及功率器件等领域对半导体可靠性要求的不断提高,封装失效分析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新型高可靠封装结构采用了更加复杂的材料和设计,例如使用铜线或银线键合、多芯片堆叠封装以及高耐温的新型模塑料等。然而,传统的芯片开封技术(如酸腐蚀开封或含CF4气体的等离子刻蚀)在处理此类复杂封装时逐渐暴露出局限:选择性差、易损伤内部结构或腐蚀金属互连,从而影响失效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针对这些挑战,新一代等离子开封技术——尤其是无CF4的微波诱导等离子(CF4-Free MIP)开封——正展现出独特的优势。
传统酸腐蚀与CF4等离子开封的局限
传统化学酸/激光开封依赖浓硝酸、发烟硫酸等强酸腐蚀塑封体。但在多层或敏感器件中,酸开封往往难以控制腐蚀深度:顶部晶粒和键合线容易因过度腐蚀受损,而底部芯片可能仍被封装材料覆盖。例如,酸开封常导致铜线、银线等键合线被直接溶解或腐蚀,使关键的内部连接无法保留。此外,酸液还可能侵蚀封装外围结构,影响后续将器件装入特定测试座继续功能验证的可能。强酸试剂本身也对操作人员和环境造成潜在危害,需要严格的安全措施。
为避免化学腐蚀,一些传统开封改用含CF4气体的等离子刻蚀(如RIE反应离子刻蚀)。这种方法在去除塑封料的同时引入氟等活性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金线等惰性金属。然而,对于厚封装层或多阶结构(如3D叠层封装),CF4等离子开封同样面临困难:受封装厚度和结构台阶影响,中下层结构难以充分暴露。除此之外更为严重的是,CF4等离子中的活性氟原子会攻击芯片表面的钝化层(如Si3N4)以及硅晶圆本身,造成过度刻蚀损伤。常规RIE系统中的高能离子轰击还可能破坏芯片的电功能,导致器件在开封后无法正常工作。综合来看,无论是酸开封还是含CF4的等离子开封,都可能对器件原始结构产生损坏或改变,引入腐蚀、过蚀甚至外来污染物,降低失效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CF4-Free微波等离子开封
针对上述难题,业界开发出了无CF4的微波诱导等离子开封技术。相比传统方法,这种先进的开封方案具有诸多优势:
• 无损伤暴露内部结构:微波等离子体主要依靠中性氧自由基进行化学蚀刻,能选择性去除有机封装材料,而对键合金属(如金、铜、银)、焊盘钝化层和硅芯片几乎不产生刻蚀作用。由于没有离子直轰,封装内的键合线、焊盘、芯片在开封后完好如初,器件功能也保持正常。实验证明,采用CF4-Free微波等离子开封可实现对铜线、银线等新型键合材料以及芯片失效迹象的无损伤曝光。
• 避免腐蚀和污染:MIP开封过程不使用强酸溶剂,且采用氧气等离子而不使用CF4等卤素气体。这意味着不会产生例如氟化铜、氟化银等腐蚀性副产物,避免了对铜线、银线和铝垫的化学腐蚀,也杜绝了氟化物残留对器件的污染风险。同时,无需处理剧毒化学品,大幅提升了实验室的安全性和环保性。
• 全自动化的配方控制:现代微波等离子开封设备配备了自动化的XYZ平台和过程控制软件,可以预先设定工艺参数,一键完成开封操作。由于摆脱了人工反复滴酸和目测判断开封终点的过程,设备间和批次间的开封结果更为一致且高度可重复。研究表明,在汽车电子等严苛应用中,MIP等离子开封能够保证失效分析的高成功率,并提供高度重复、再现的结果。这种稳定性显著降低了人为干预因素,提升了分析效率。
• 适用于复杂封装结构:CF4-Free微波等离子开封已被用于诸多复杂封装的失效分析,展现出传统方法不具备的灵活性和成功率。例如,它可有效开封多芯片叠层封装(3D封装)内部的各层芯片,而不损伤任何一层的连接;也可局部去除封装材料以定位局部故障。在某研究中,工程师将裸露铜线、树脂重填、HAST老化等多种困难情形叠加于一个三层堆叠封装中,结果O2等离子开封成功逐层去除了封装,并完整保留了预先埋入的微小污染物失效点。再如,对于BOAC封装中直接暴露于钝化层上的细微铜互连,只有MIP等离子开封能在不损伤这些铜线的情况下清除覆盖的塑封材料,传统酸蚀或含氟等离子方法在此类案例中均无法避免损伤发生。这些应用案例充分证明了MIP等离子开封在复杂封装失效分析中的可靠性和优越性。
微波等离子开封的原理与工艺灵活性
CF4-Free微波诱导等离子开封(MIP)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微波能量在大气压下激发气体产生高活性等离子体,从而实现对塑封体的高选择性去除。设备通过2.45 GHz微波发生器将能量耦合至定制的Beenakker型微波谐振腔,在其中激发出等离子体火焰,并由放电管引出一个受控的等离子射流。工作气体通常为纯氧气,微波将氧气电离产生高密度的氧自由基。这些中性氧自由基在大气压“后光”区域内寿命长、浓度高,能够高效分解环氧树脂等有机塑封材料。由于大气压下离子平均自由程极短,等离子蚀刻过程几乎完全由化学活性主导,没有高能离子轰击带来的物理损伤。这正是MIP工艺选择性高且对内部器件无损伤的根本原因。
为了兼顾对不同封装的工艺适配性,MIP系统的气体组成和流程可灵活调整。对于一般金线或铜线封装,使用O2-only纯氧等离子即可达到良好效果;而针对银线等特殊封装材料,引入少量氢气可以有效抑制银的氧化或卤化物挥发,从而保护银键合线在开封过程中不被侵蚀。研究发现,在氧等离子中加入氢气后,尽管对塑封料的刻蚀速率略有下降,但能够阻止挥发性银化合物的生成与分解,最终实现银线在开封后的完好无损。这种气体化学的灵活控制,使MIP技术可以针对不同材料体系优化刻蚀配方,拓展了应用范围。
微波等离子开封过程通常分为刻蚀-清洗循环两个步骤:第一步利用等离子体中的高密度氧自由基选择性分解塑封料中的环氧树脂,使其转化为气相产物逸出,封装中原本包裹芯片的材料被逐层“烧掉”;此时残留下来的惰性填料颗粒(如二氧化硅粉末)形成松散的骨架堆积在器件表面。第二步将样品浸入超声波去离子水中,以机械震荡清洗方式去除这些松散颗粒,再对样品烘干。一个循环完成后,如有需要可继续执行下一轮等离子刻蚀和清洗。通过这样逐层交替刻蚀与清洁的方式,MIP开封可以温和地移除厚实的模塑料封装,却不伤及任何一层功能结构或微小失效迹象。这种层析式开封对多芯片堆叠结构尤为有效,每次只去除上一层的封装,确保下层芯片在适当时机才暴露,极大地提高了对复杂封装的分析成功率。
值得一提的是,MIP等离子开封还可以与其他开封手段组合以提高效率。例如,对于封装体积特别厚或塑封料填充物含量极高的器件,可先用激光或CNC精密铣削去除大部分上层树脂(俗称“粗开封”),然后再使用MIP进行精细的等离子刻蚀和清洗,以加速开封进程。这种多工艺结合的方案既保持了等离子开封的高选择性和无损优势,又显著缩短了总开封耗时,体现出工艺上的灵活性。
结语
在高可靠封装失效分析领域,等离子开封技术(尤其是CF4-Free微波等离子开封)凭借高选择性、不损伤内部结构、自动化高效和工艺灵活等优点,正成为取代传统酸蚀和卤素等离子开封的理想解决方案。大量案例验证了该技术能够以更高的成功率和精度完成复杂封装的开封,同时将人为因素降至最低。对于追求卓越质量的B端客户而言,引入先进的等离子开封工艺,不仅有助于准确还原故障真因、避免二次破坏,还能提升分析流程的一致性和安全性,为产品可靠性的提升提供了坚实保障。通过等离子开封技术的应用,工程师能够更从容地应对当今电子封装快速演进所带来的失效分析挑战,为高可靠电子产品保驾护航。